给朋友一打电话,就听他说“刚下飞机,人在美国”。那时我感觉他在装,但我又没有证据。
现在有了,“你敢发条微博吗?”
昨天发了这篇文章:3万粉丝60天仅变现5000?懵了!什么情况?况?
发完突然注意到公众号文章左下角,出现了“发布于江苏”的字样。
来吧,瓜来了。。。
联想到3月份微博说要对部分用户展示发博,发评论的地理位置。
去网上一搜索,发现很多所谓的“国外”博主,网红们,纷纷露馅。
“海外的一大波博主即将失业了”,有网友调侃说。
有一个没有失业,那就是一个微博主“假装在纽约”,人家名字就已经老老实实的告诉了大家,就是假装一下而已。
而其他不少博主,明明在国内,却说在国外,各种文案,视频,都是以人在国外的口吻输出的。
其中中招的还有一大批代购者,明明就是在国内,非得说在国外代购,而这个功能的出现,让他们装不下去啦。
其中还有很多城市的吃喝玩乐账号,
比如深圳吃喝玩乐,如果没有ip属地的显示,大多数网友一定会认为这个账号的运营者就在深圳。
其实不然,统一的在湖南,就有网友调侃说“宇宙的尽头是湖南。”
这个功能的上线,有效地杜绝了部分账号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,编造,传播不实信息的情况。
有力地维护了网络传播秩序,进一步打击了仿冒搬运,造谣传谣等行为。
那么问题来了,IP属地能否完全准确?是否泄露个人隐私?
据微博和多家平台解释,站方只展示对应IP属地位置,并不获取其他信息,定位根据运营商IP信息解析,如有问题可咨询对应电信运营商。
今日头条表示,平台展示的帐号IP属地为用户最近一次发文或评论时的网络位置,帐号IP属地以运营商提供信息为准。
不过也有分析指出,目前市面上IP虚拟工具层出不穷,IP属地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造谣等问题,这项功能主要还是起到一个威慑作用。
是否泄露个人隐私?
对于公布IP属地的行为是否侵犯个人隐私,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表示,现有的法律对于个人隐私都有明确的规定,主要是保护个人的私密信息。
这一次微博展示的是IP属地,是IP地址所在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,并没有涉及私密信息。
但如果显示的是完整的IP地址,通过技术手段,便能查到用户具体的所在地,这就会导致侵犯隐私。
胡钢补充道,近期在很多热点事件中,都出现了“伪现场”,造谣博取关注,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,平台公开IP属地的举措,有利于治理这些乱象,完善网络生态,正本清源。
羊城晚报评论:
全量开放评论展示IP属地功能,是一次有针对性的堵漏。
众所周知,此类社交平台通常是“后台实名,前台匿名”,用户披着马甲发声,口无遮拦、口出恶言者不在少数。
梳理过往案例我们会发现,总有些网友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、恶意造谣、拉踩引战,以此博眼球、蹭流量。
其惯用手法,一则是假装在××地,以“当地人”现身说法的口吻行胡编乱造之实;
其二,假冒某地人,反串、丑化,故意出言无状招黑拉仇恨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别有用心的“地址”冒用以及由此所衍生的身份漂移和信息失真,大大加剧了“地域歧视”“地图炮”等不良风气的发酵扩散。
一般认为,互联网是开放互通的,传统意义上的“地理元素”在此场域内并不重要,然而从实践反馈的情况看,“地域”“地址”所代表的群体身份、刻板印象,依旧深刻影响着社交平台上的认知模式和情绪走向。
微博全量开放评论展示IP属地功能,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评论区里各路戏精造假挑事之举。
而从另一方面说,显示“属地”,也是通过调动地方社群共同体的道德规范和集体荣誉感,来约束个体任性妄为的冲动。
IP的假面后面,永远是真实的本我。以合适的方式强化虚拟空间与真实世界的联结,这对于强化他律与自律,对于净化网络生态、捍卫网络良序,都是有积极意义的。
北京日报·长安观察评论:
亮明IP属地,揭穿各路“戏精”装神弄鬼
长期以来,微博以较低的发声门槛吸引了数亿网民聚集于此。
但“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”,也无形中滋生了一个鱼龙混杂、嘈杂异常的网络舆论场,恶意造谣、拉踩引战等乱象屡屡挑战社会公序良俗。
一些人之所以肆无忌惮、张口就来,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前台匿名。
比如,在热点事件中,有人动辄冒充当地人甚至是当事人现身说法、添油加醋,引得不少“吃瓜群众”信以为真。
而直观展示IP属地功能,有利于戳穿各路装神弄鬼的“戏精”。
目前,一批“假装在国外”的营销号就露了馅,更有人大谈自己在大陆某地流落街头却被赫然显示IP来自台湾地区。
以更大视野看,微博之外,豆瓣、小红书、抖音等社交平台都在推进类似改革。
集体动作的背后,是“清朗”专项整治行动的深入开展。几天前,中央网信办对18家平台提出统一要求,明确通过建立完善监测识别、实时保护、干预处置、溯源追责、宣传曝光等措施,对网暴等乱象进行全链条治理。
相关平台应声而动,是一个良好开端,但也要看到,此举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,一些人还可能“魔高一丈”,通过虚拟IP工具等方式予以规避。
风险漏洞客观存在,亟待相关平台以务实行动回应社会关切,筑牢守护网络空间的坚固堤坝。
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乌烟瘴气、暴戾恣睢的垃圾空间。
近期的集中治理,针对的是乱象,也是在向所有人重申:表达有边界,言行有底线,如果假“自由”之名、借键盘之利胡作非为,不仅道德有亏,还可能涉嫌违法犯罪。
网络空间从来不曾独立于现实社会,特别是今天,线上线下的界限在消弭、规则在统一,“两幅面孔”根本玩不转。
后台实名制也好,前台亮明IP属地也好,都意在提示网友时时心有所畏、负责发言。
网络不是法外之地。习惯在阳光下说话,秉持“底线自觉”,网络空间中的文明指数一定会逐步提升,每个人也都将是受益者。
裂变哥担忧的是,如果仅仅是对此行为进行震慑,而不对助长或冒用IP地址行为有明确的惩处,那么,这一措施是否会滋生新的产业链?
比如某些软件号称可以一键更改IP属地所在城市。
留言,说说你的看法!
本文部分观点来源:中国新闻网、羊城晚报、北京日报·长安观察、浙江日报·银柿财经、公开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