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上传了两期《给小白白嫖的AE入门课》,收到了好几个这样的评论,大意是:
为什么跟着视频教程都会做,自己做的时候就两眼一摸黑,啥都不会了……
乍一听逻辑还挺通顺,但细想一下就知道哪里不对了:
真实的工作场景中,软件的应用不过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罢了。
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学生做完书上的例题之后,问老师:
为什么我书上的例题都会做了,但考试却考不到一百分?
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在上篇文章里写的:
成年人觉得自己有着“十几年的在校学习经验”,于是普遍对“学习”这件事有些“过分自信”。
但现实是,很多人(甚至是大多数人)大学毕业后,就没正儿八经地学过东西了,哪怕在校期间是个优等生,学习能力也在步入社会之后逐渐退化了。
第二个原因则是人状态上的变化:
很多人离开学校之后,基本就很难静下心去学一样东西了……
新出的国民神剧追不追?冰墩墩抢不抢?朋友微信喊双排上分上不上?那谁跟谁离婚撕逼不了解一下?
一个尴尬的事实是,大多数成年人并没有因为心智的成熟而变得更加自律,反而因为离开了父母和学校的约束,而变得更加放纵了……
去年某综艺上的那个封神小品《时间都去哪儿了》才是大多数成年人现状的真实写照(没看过的可以搜看一下)。
2
反观我们在学校是如何学习一门知识的:
预习、听课、课上提问、课后作业、周测、月考、期中考试、复习、期末考试……
而这些还只是明面上的环节,明面下的环节还有:
课间和同学的讨论(交流)、期末的三好学生的评定(激励)、试卷发下来老师要再讲一遍,还要订正试卷(纠错)、试卷带回家给家长签字(为结果负责)……
由此可见,“知识”从书本上转移到人的脑子里的过程——也就是“学习”的过程,其实是非常复杂的。
以现在的视角回看这个流程,我突然觉得学生和学生之间竞争的从来就不是所谓的智力(通常都差不多),而是谁能把这些一个个环节执行得更到位。
所以,你问我为什么照着教程会做,自己一做就两眼一摸黑。
就像一个切了一年菜的厨房学徒问师傅,为什么自己切了一年的菜,但一让自己烧菜就懵了……
3
我在视频里说,学软件一般都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,哪怕你是出于兴趣学,你也肯定是对某一方面感兴趣,不可能对软件能完成的所有内容都感兴趣。
譬如我的一些学员,人家就是对动态壁纸感兴趣。
而一旦确定你最终是要完成什么(目标是什么),那对照我们在学校的学习流程,后面的一一系列东西:课后习题、周测、月考……就都可以确定了。
还是以动态壁纸为例,那你学完某个动态壁纸的课程之后(听课),完全就可以试着不看教程把案例再做一遍(课后习题),很多人很不喜欢这个过程,觉得做一个重复的东西没啥正反馈,但我却觉得这个过程格外重要。
因为当你不看案例重做的时候,你会忍不住思考,为什么作者这里要用这个效果,进而才能得出这种效果适用于哪些场景的结论,也就是“举一反三”……
而这个过程,才是一个真正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。
能独立完成案例之后,下面就可以进入“考试”阶段了——找一个风格调性类似的壁纸,自己尝试将它做成动态壁纸。
这样不仅保证了思考的频率,应用到的知识点也不会太超纲,确保最后能做出来(不会交白卷)……
这一套简单的流程下来,知识吸收的效率肯定远高于跟着教程做三个动态壁纸案例,尽管后者的正反馈好像更多……
当然了,这只是我随便列举了一下,并且只针对“自学”这种情况。
我更想表达的是,学校提供的那套学习流程可能就是最科学的,或者说最适合大部分人的。
我相信如果你最近要去考研,你可能很快就会想到学校里的那套学习流程,但其实学习其他东西,我们也可以将这套流程稍作调整,然后为己所用。
4
如果我自己没有做课程相关的东西,写到上面就可以写结尾总结的部分了。
但当我自己做了课程之后,我发现竟然还会有这么一种情况:
上课很积极,一考试就发怵。
我在设计课程的时候,专门设置了“训练营”,不仅可以赚回学费(激励),我还会在线指导(纠错)。
这有点类似于,你在考场上考试,遇到书上没见过的题目,可以现场问监考老师。
但即便如此,助理也经常跟我反映:有些人平时作业完成得很好、打卡也积极、完成了学习任务却迟迟不报名参加训练营,一问原因竟然是因为“害怕做不好”。
听得我哭笑不得……
小时候经常听我妈念叨我爸:抽烟就是花钱找罪受。
现在想想,我自己买各种训练营、跑大老远参加线下聚会、在公司报名内部公开课、写文章……哪一个不是花钱(花精力)找罪受……
但学习的过程不就是一个“受罪”的过程吗?
反过来,如果你学习时竟然一点也不觉得痛苦,甚至还很轻松,那通常只能说明一个可怕且尴尬的事实——
你并没有在学习,你只是在原地踏步。
5
高三的最后一个月,有一阵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,我突然想放弃高考。
表现出来的就是,除了班主任的课,其他课和自习全都在睡觉。
没多久,就被任课老师反映给了班主任……
班主任就在某天晚自习的时候找我谈话,问我还有一个月就结束了,怎么都临门一脚了还要放弃?
我说,考上大学又怎样,不还是出来打工,高中毕业出来也是打工,还能多打几年呢。
班主任说,对,都是打工,但你有文凭和没文凭打的工能一样吗?
所以那时候我就觉得,老师和家长们说的“知识改变命运”都是狗屁,他们想说的其实是“文凭改变命运”……
一晃十来年过去了,文凭依然重要,但和十几年前比起来相对没那么重要了,但我却越来越相信甚至有点迷信“知识改变命运”这句话。
我相信很多人也相信,否则怎么解释:很多人每年年初在给自己立Flag的时候,总会有一条是“今年要看XX本书”;
甚至刷短视频的时候,还会去刷知识类的短视频……
但我想提醒他们(更是提醒自己)的是,别忘了区分“信息”和“知识”——那些没有经过“训练”的所谓“知识”,于你而言和美女跳舞、国民神剧、明星八卦没有太大区别——都只是一堆信息而已。
如果一定要说出一个区别,那就是它能麻痹你,让你觉得自己在“成长”、“进步”,然后继续原地踏步……
然后很多年以后,碌碌无为的你发了一条朋友圈,写道:
知识无用。
PS.看书也是,很多人觉得书看完了,里面的东西我就都会了,为啥?因为我是成年人,我有过十几年的学习经验,所以看完我就都明白了。
然后大家看书的方式越来越接近看小说,花了几个小时,最后就只记得一两个点……
然后接着看下一本了。
其实有的书确实可以用看小说的方式去看,因为几百页的内容可能就是为了论述一个观点。
而我更想表达的是:当我们看到一些对我们自己有切身帮助的书的时候,是不是也应该用“学习”的态度去“看”它?
微信公众号『王牌客栈』
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网络动态
扫码关注不迷路~